首页 | 我要提问! | 注册 | 登录

小儿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原因是什么?

本问题由匿名网友于2010年8月24日 21:47在儿科分类提出.

问题详细描述:
小儿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原因是什么?

相关标签:
小儿溃疡性结肠炎 病因

问题积分: 0

匿名网友的答案:

  (一)发病原因

  本病病因尚不明确,目前较一致的观点认为,在本病的发病中,既有免疫因素,又有遗传因素存在,而其他各种因素多是诱发因素。可能有以下多种原因:

  1.自身免疫原因 溃疡性结肠炎常并发自身免疫性溶血、类风湿关节炎红斑狼疮、桥本病、虹膜炎等,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或其他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,因此考虑本病可能为一自身免疫性疾病

  2.感染原因 一些患儿用抗生素治疗有效。

  3.饮食过敏原因 某些食物可使病变复发,去除这些饮食后使病情可缓解。

  4.遗传原因 患者家族中有15%~30%发病者。

  5.精神因素 临床多发现有些患儿伴有焦虑、紧张、多疑以及自主神经紊乱的表现,精神治疗可收到一定效果。

  (二)发病机制

  1.发病机制

  (1)免疫因素:本病常并发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。许多研究表明,其发病与免疫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。

  ①体液免疫:本病患者的免疫球蛋白常有升高,IgM明显增多,IgG与IgA在血清中以及肠黏膜间质和腺腔内亦增多。在血清中还可找到多种非特异性的抗结肠抗体

  ②细胞免疫:本病患者的周围血中T淋巴细胞数和比率、淋巴细胞转换率、白细胞吞噬细胞游走阻断试验均有降低,说明本病的发生与细胞免疫功能下降有关。

  ③免疫复合物:本病患者的结肠黏膜固有膜中有IgG、补体纤维蛋白原沉积的免疫复合物存在。

  (2)遗传因素:是本病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。其主要依据有:

  ①家族聚集现象:与普通人群比较,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家族发病率较高,有家族聚集现象,5%~15%患者的亲属也有此病。

  ②单卵双生子发病率高于双卵双生子。

  ③患者的一级亲属(父母、子女、同胞)发病率较高,但其配偶及与之接触的邻居发病率不高,提示该病无接触传染性。

  ④发病率有种族差异,白人发病率较高,黑人的发病率仅为白人的1/3,犹太人比非犹太人高3~5倍。

  ⑤常伴有某些已知的遗传免疫性疾病

  本病的遗传机制,一般认为不是仅连累一个显性基因,也不是一个单纯的隐性基因,而可能是“多基因位点单一疾病”的遗传模式。

  (3)感染因素:本病发病前多数患者有肠道感染史,但多年来反复研究均未能找到感染的微生物学证据,未能培养出致病菌,应用抗生素治疗多数无效。故认为感染因素虽与本病有一定关系,但可能只是诱发因素。

  (4)精神因素:与本病的发病有一定的关系。精神障碍可引起自主神经功能失调,以致肠道运动功能失调、平滑肌痉挛血管收缩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等病理改变,最终导致肠壁炎症溃疡形成。临床可见某些患者伴有焦虑、紧张、多疑,采用精神疗法可收到一定效果。

  (5)过敏因素:部分患者表现为对某类食物过敏,如牛奶、柠檬马铃薯小麦西红柿等,当进食该类食物后常引起复发,禁食此类食物后病情可好转。此外,部分患者的血循环和病变组织中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,有的病变黏膜中分泌IgE的浆细胞数和组胺含量均增多。这些现象提示部分患者有Ⅰ型变态反应存在。

  2.病理变化 基本病理变化与成人相同,结肠黏膜广泛性充血水肿、渗血是便血腹泻的病理基础,较成人重。初期病变仅波及直肠乙状结肠,逐渐向近端结肠蔓延,最终可波及全结肠,更严重者回肠末端20cm内亦可受累。病变主要发生在结肠黏膜层,早期可见肠黏膜充血、水肿,正常血管分布丧失,脆性增加。继发感染后,发生黏膜下小脓肿,破溃后,黏膜表面即形成浅小溃疡,继之溃疡融合、扩大形成大片不规则的溃疡,腺体减少,黏膜萎缩。少数严重病例侵犯肌层及浆膜层。久之部分溃疡愈合形成瘢痕,造成肠管狭窄短缩,可引起不全肠梗阻,部分溃疡被纤维组织包围边缘形成息肉样变,称假性息肉,黏膜异型增生,在此基础上有癌变的可能。